尽管这只是一场科技馆的精品项目评选,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丝毫不容小觑。经过激烈的现场PK,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昨天出炉,“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项目、“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天文馆慕课(CosMOOC)项目等十个项目脱颖而出。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表示,上海科技馆一直把推动科学教育作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三馆特色的多元、专业、前沿的教育品牌矩阵。此次推出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整合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的丰富教育资源,擦亮上海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金字招牌”,为未来三馆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信念、统一共识。
自9月评选活动启动以来,经过初审专家们严格的筛选,共有15个项目入围最终的终评环节,涵盖了上海科技馆科学讲解、科学表演、课程研发、青少年实践活动、公民科学等各个类型的教育项目。
今年4月,由上海科技馆推出的全市首个校园“一平米博物馆”进驻华二松江。所谓“一平米博物馆”就是利用一平方米的空间展示标本、模型等实物,比如松江四中初级中学的“一平米博物馆”就以恐龙到鸟的进化为主线,展示品中既有猫头鹰标本、赫氏近鸟龙化石等实物展品,也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它解答了大家普遍的疑惑,翼龙不是恐龙,而是最早的飞行脊椎动物,始祖鸟也不是鸟,而是从恐龙演化到鸟类的“过渡化石”。
作为上海科技馆分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逾30万件藏品,其中常设展览仅约1万件。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推出“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项目,是为了让“沉睡”的展品“活”起来,也是为了让实物教育回归博物馆。
上海到底有多少昆虫?这个科学家都难以回答的问题,被来自上海的一项公众参与科学项目破解了。破解它的就是入选“十大精品”之一的“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项目负责人余一鸣说。2023年以来,“上海昆虫家谱”公众科学项目作为“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之一,通过科普讲座、户外工作坊、实地采样、随机数据征集等形式持续开展昆虫调查,发动组织近百场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400人次,其中包括自然达人、业余爱好者、亲子家庭、校内学生等。截至今年4月,“上海昆虫家谱”已收录22目312科3090种昆虫。有170种以上海为模式产地的昆虫物种,名字里有“上海”二字的有21种。
谁能想到,在横店影视基地一间拥有270度的巨型LED屏幕的摄影棚内,居然来了拍慕课的团队。LED屏幕上,不是出现星空、流星雨、地震、火山等画面,而以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网名“水兄”)领衔的拍摄团队,也跟着画面表演起来。上海天文馆的慕课不仅吸引了天文爱好者,也在各种游戏推广中“破圈”,比如与赛尔号 X 上海天文馆的联动中,就可以与上海天文馆吉祥物科飞一起,揭开陨石的神秘面纱。完成慕课学习,还能获取结业证书。“截至目前,上海天文馆慕课已经拍了11节课,欢迎大家来打卡。”“水兄”说。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十大精品”项目需要在科学性、创新性、认可度、传播度和持续性五个维度上表现突出,能够代表上海科技馆的实践标杆,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为加强上海科技馆三馆科学教育品牌的整体输出,后续上海科技馆还将对“十大精品”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
以下是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
- “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项目
- “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
- 天文馆慕课(CosMOOC)项目
- 科学live秀-力学探究
- 3D打印上海建筑系列
- “小小博物家”博物教育系列课程
- 绿螺训练营
- 科幻新世界
- “自然趣玩屋”课本中的自然博物馆系列馆校课程
- “第一眼天文”系列课程
文:沈湫莎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