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过程中,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特用植物生产学系副教授侯凯是积极的推动者。作为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专家和ISO/TC249/WG1注册专家,侯凯在标委会秘书处的组织协调下,与荷兰莱顿大学的王梅博士联合,成功完成了《中医药-川芎》的ISO国际标准。这也是四川省首个中医药类ISO国际标准。本期健康四川寻新记,我们邀请侯凯副教授分享制定中医药ISO国际标准背后的故事。
川芎ISO问世 解决三大难题
制定一个标准,不仅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持,还要用确凿的证据来说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侯凯在推动《中医药-川芎》ISO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遭遇了多个挑战。
“首先是川芎的基原问题。”侯凯解释,有外国专家提出,根据《中国植物志》,中国川芎是藁本的栽培变种,认为没有必要为中国川芎制定单独的标准。而日本则将川芎视为山芎属的一种独立药材。面对这些质疑,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从植物基原、药理药效、药用成分、分子基因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川芎药材基原进行了科学考证,最终有力地说服了外国专家,使中国川芎ISO国际标准得以顺利立项。
“其次是川芎药材的水分含量问题。”侯凯提到,近年来川芎的出口量和交易额大幅下降,这与2017年《欧洲药典》中川芎标准的水分含量要求过高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制定了更加科学、更符合产地生产实际、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成功解决了限制川芎出口的难题。
2019年,在国、省两级市场监督及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侯凯博士与荷兰莱顿大学的王梅博士联合发起“中医药-川芎”ISO国际标准提案,并组建了一支由四川农业大学、荷兰SU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彭州市敖平镇人民政府、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四川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四川江茂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组成的国际标准技术团队。团队对60余批次川芎饮片/药材样品进行了测定、验证和比对试验,为制定更科学的川芎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4年1月,欧洲药典修订了川芎标准中的检测项,采用水分测定(甲苯法)并控制了指标。同年3月,《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最终得以通过。
侯凯和团队还对川芎进行了分级,这是对现有川芎标准的一个重要突破,对实现川芎优质优价具有重要意义。
ISO已发布11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标准是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共同的语言和规范,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侯凯透露,ISO/TC249技术委员会下设5个工作组及1个联合工作组,分别负责中药材、中成药、针灸针、中医设备(除针灸针外)质量和安全及中医药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截至2024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3项,包括中医术语类、医疗器械类等内容。其中有33种中药材国际标准,以及人参、五味子、丹参、三七4种药材种子种苗。
探索生态种植新模式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侯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川芎国际标准的落地,以标准为引领,带动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他通过研究土壤、良种、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及后端产品的研发,致力于打造从土壤到健康的全产业链高价值川芎产品,为川芎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和标准支撑。
侯凯还以川芎为模板,在天冬等其他药材上进行探索,制定相应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他继续探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选优质抗病高产良种,通过“良种+良法”打造“从土壤到健康”高品质中药材。他和团队在中药资源普查与评价基础上,选育白芷、紫苏等中药材新品种,并制定配套优质高产栽培管理规程,如推广白芷减氮增菌技术、药稻药水旱轮作生态种植模式等,打造“从土壤到健康”高品质产品,开发“川芎芽苗”系列、桑叶健康饼干、紫苏饮料、芦笋健康饮等产品,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健康转化与价值升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