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时节,寒风凛冽,古人如何在寒冬时节保持笔墨流畅,不影响书写呢?原来,他们有化墨“神器”。21日上午,海都记者有幸一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揭开国家三级文物清孔雀绿釉暖砚的神秘面纱,了解其背后的趣事。
罕见清孔雀绿釉暖砚惊艳亮相
由于清孔雀绿釉暖砚非常珍贵,非日常展品,记者填写了拍摄申请后,海交馆工作人员才将这件精美器物从库房取出,展示给记者。当记者见到这方雅物时,被其颜色鲜活、造型典雅、花纹意境十足的特点所惊艳。
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颖艳介绍,这是一方传世官砚,通高3cm,口径10.5cm,年代为清早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多个朝代的砚台文物,但如此精美的孔雀绿釉暖砚仅此一件,极为罕见。
清孔雀绿釉暖砚暖砚流行于明清
暖砚,顾名思义,就是为冬日化墨而设计的。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暖砚就已存在,当时用炭火烧烤砚台,使其温热,以暖砚开墨。但当时这种砚台极为罕见,只有宫廷里才有,皇帝才能使用。
到了明清时期,暖砚开始流行,尤其以清代为甚。这可能与雍正皇帝的勤政有关,他一生批阅的奏折有30余万件,留下批注1000多万字。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冬天若是没有暖砚,还真不行。
天子如此繁忙,底下的人岂敢懈怠?于是,暖砚成为了冬季朝堂府衙里文字工作者的必备品,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冬日书写的必备之物。
这方清孔雀绿釉暖砚,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宝贝,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古代文人如何在寒冬时节保持笔墨流畅,完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