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便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邱涛的《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是在其先前出版的《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和《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两部著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咸丰年间到庚子之变晚清政局的种种变化。
邱涛对以往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督抚专政”、“内轻外重”等观点提出异议,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廷通过反击和制约手段成功遏制了地方权力的膨胀势头,最终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达成了一种动态的权力平衡格局。他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关系,还揭示了在这种互有攻守的博弈中,双方都有所收获。
随着史学研究的演进,将“督抚专政、内轻外重”概括为晚清政局主要特征的论断已受到批评或修正。而《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一书,则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视角,展示了清廷如何在政治运作中防内重于攘外,并在内斗和御外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令人深思的是,慈禧太后去世后,少壮新贵们的集权行动彻底打破了这脆弱的政治平衡,清王朝也迅速走向灭亡。这说明了政治平衡术的操作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和执行手段,否则稍有不慎,平衡就会被打破。
《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尚小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尚小明的《鼎革》是一部详实考证从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百多天历史史实的作品。书中对辛亥前后纷繁复杂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更为准确的图景。
与以往研究者更关注南方革命政权不同,《鼎革》详细分析了北方尤其是清廷在武昌起义后的应对之策及其内部变局。书中纠正了将皇族内阁的垮台简单归咎于袁世凯的观点,揭示了真实情况:是清廷在滦州兵变军和资政院等各方压力下被迫同意皇族内阁全体辞职,并召袁世凯入京为总理大臣,组织“完全内阁”收拾局面。
《鼎革》还提出袁世凯在辛亥时期并非单纯利用南北博弈从中取利,而是致力于构建“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体制。书中揭示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一直试图保留清帝,以维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向心力,安抚保守阶层人心,并避免被指责为“欺负孤儿寡母”。
然而,历史的变迁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袁世凯顺应时势,最终接受民主共和体制,从而攫取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胜利果实。而这一选择也为他日后破坏这一政体,实施“帝制自为”埋下了伏笔。
《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潘建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潘建华的《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聚焦于北伐战争中的省级地方秩序演变,重点分析了以往被忽视的一些方面,如建国川军、黔系军阀等较为边缘化的军事集团在北伐战争中的起落,以及福建、湖北、山东等省份在北伐战争带来的政治大洗牌中重建政治架构的详细过程。
书中详细考证了北伐战争中两方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并指出北伐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北洋军,因此在较短时间内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是势在必然。
然而,北伐的军事胜利并未解决民国肇始以来的军政矛盾,“党治”也未能取代“军治”。潘建华的研究对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论断提出了重要的修正意见,揭示了国民党在二次北伐告成后,仅能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其军政统一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方小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方小平的《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是一部研究现代中国乡村医疗发展的经典之作。该书以杭州市余杭县蒋村公社/乡(现为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四代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经历和医疗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赤脚医生”给基层医疗带来的实际影响和作用。
方小平的研究揭示了乡村医疗发展演进的复杂历史轨迹,特别是“赤脚医生”制度在乡村建立和运转的年代,如何成为现代医学在乡村取代传统医学主导地位并将之边缘化的关键角色。
该书提出了一个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具有否定性的结论,认为“赤脚医生”在推广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使得传统医学的边缘化更为严重。方小平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医疗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注:以上文字是对四本书的简要介绍和概述,原图片无法直接插入,故用文字描述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