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王一竣(左二)与智利民众合影。受访者供图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墨西哥籍学生欧善愉练习写毛笔字。受访者供图
当地青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中文日活动上展示汉服。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摄
北京语言大学墨西哥籍学生斯蒂芬妮·阿里亚斯(右)在学习汉语。受访者供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拉美虽远隔重洋,但友谊的纽带将彼此紧紧相连。近年来,随着中拉关系日益紧密、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中拉青年拥有更多互动往来的平台与机会。他们走访彼此的国家,分享各自的文化,在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中成为跨越山海的好朋友。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多名中拉青年,听他们讲述互学互鉴的友好故事及对中拉友谊历久弥新的真切期待。
在走近彼此中增进理解
今年初,“丝路天涯”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赴阿根廷、智利专题调研支队的13名师生,跨越2万多公里,踏上拉美大陆,展开为期两周的调研与交流。
遥远的距离、语言的差异没有成为中拉民众走近彼此的阻碍。“在智利,我们参加了由中国驻智利大使馆与当地政府、机构共同举办的一场盛大的春节庆典,并精心策划了一个文化展位,展示来自中国的非遗工艺品、校园文创产品以及清华学生的乡村摄影作品。我们身着多彩的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同学现场演奏琵琶,吸引许多当地民众前来合影,并参与我们设计的互动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王欣钰说。更令她惊喜的是,那场庆典促成了一名智利青年与中国的一段美好故事——
作为参加庆典的一名观众,智利大学国际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卜睿哲对清华师生的文化展示印象深刻。巧的是,次日,卜睿哲在智利大学接待了来访的清华师生,大家有机会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当得知卜睿哲喜爱中国历史并专攻中拉关系研究后,带队的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向他发出邀请,欢迎他来中国学习。
大半年后,在王欣钰等清华学生的帮助下,这份邀约成真。9月,卜睿哲如愿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开启为期3个月的访学生活。“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外交官,在他写的一本有关国外旅行经历的书中,其中一次经历就是他到中国的旅程。”卜睿哲说,很高兴能和外祖父一样,有机会亲自探索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拉关系深入发展,越来越多中拉青年走近彼此,增进理解。许多像卜睿哲这样的拉美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工作,感知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生活、结交中国朋友。
“过去,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后,我发现其实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想象的要多。”墨西哥青年斯蒂芬妮·阿里亚斯说,在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学习的这几年间,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中文水平,也认识了许多同样对中国充满兴趣的其他国家青年。“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相聚中国,一起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打开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并且互相分享认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不同视角。这是一段令人兴奋的经历。”
作为斯蒂芬妮·阿里亚斯的同学,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巴西籍学生卡比尔同样非常珍惜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学习中文一直是我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圆梦了!”
有关中国的美好图景更加具象
从陌生到了解,从好奇到喜爱,许多拉美青年走进中国,并逐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20岁的古巴青年马伯一来中国学习、生活已有5年时间,他在这里度过了高中时光,目前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本科生。“来中国前,我不知道会经历什么。虽然此前对中国存有一些印象,但我认为不应该仅凭空洞的传言去评判一个国家。”马伯一说。
5年间,马伯一在广州、北京等多个城市生活。“我体验中国的美食、文化、音乐、语言、教育、风景等,就像一个空杯子被逐渐灌满水。这些经历让我真正地了解中国、喜欢中国。”马伯一说,如今,在他心中,中国已成为“第二个家”。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墨西哥籍学生欧善愉将自己的中国之旅视作一趟“求证之行”。欧善愉曾在墨西哥的一家孔子学院在线学习中文,也因此对中国有了更多关注。
“之前,我就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充满钦佩。我听说中国在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还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人成就。”欧善愉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不仅印证了她此前对中国的认知,更拓展了她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中国在转型方面的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自豪感以及在此生活所感受到的团结和安宁,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拉美青年怀揣浓厚兴趣,领略风物之盛,体验文化之美,感受发展之快,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前不久,卜睿哲和清华师生一起赴浙江丽水缙云进行乡村调研,还与当地村民一起参加民俗活动,沉浸式感受中国乡村的活力与魅力。“我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友善好客,像对待自己的同胞一样欢迎我们外国人。我去过的每一座城市都干净整洁,让人充满安全感。”卜睿哲说,近年来,智利人的日常生活与中国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比如,许多智利人购买了中国品牌的汽车、电动自行车,也会经常去逛当地的中国商城。在来中国前,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幅关于中国的美好图景。而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这两个多月里,他经历的一切让脑海中那幅美好的中国图景更加具象。
钦佩中国扛起了这个历史责任
近年来,同为全球南方国家,中国和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努力实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中拉青年广泛共鸣。
近日,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方提出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格局、培育绿色创新的亚太增长动能、树牢普惠包容的亚太发展理念等建议。在巴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中方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
“中国的倡议有助于国际社会破解难题、深入合作,增进人类福祉。”欧善愉认为,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个别国家采取保护主义立场,抑制了基于竞争的自由贸易规则。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创造了对话和合作平台,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起手来,努力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
“这些国际合作机制有利于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很多重大挑战。中国倡议让一些欠发达国家也有机会与全球市场连接。我十分钦佩中国携手各国秉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扛起了这个历史责任。”马伯一说。
在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中,涉及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项措施。近日,中巴一致同意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巴西发展战略对接。目前,中国已与大多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中巴同意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巴西发展战略对接,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巴西籍学生孟力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途径。“这项倡议有助于促进相互合作、信任和理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丝路聚天涯,万里通民心。在拉美对多家中资企业的参访调研,让我深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意义深远,它促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发展与民生改善,也有助于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衷心希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深化互联互通,实现共同繁荣。”王欣钰说。
“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
2014年,中国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10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展望未来,中拉青年纷纷表示将勇担历史责任,做中拉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我们跨越万里来相聚,拉美人民的热情比头顶的烈日还要滚烫。”清华大学日新书院本科生王一竣回忆今年初的拉美之旅,深感中华文化在海外拥有巨大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看到很多当地人做起针灸按摩、提笔蘸墨写字,她对“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了更深认识。王一竣表示,今后将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以青年视角向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各国民众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进民心相通。
卡比尔认为,拉中之间持续加强文化和科技交流,像共同举办体育赛事、电影节,为拉中优秀学生提供深造机会、研究项目等,这些都有助于拉中提升传统友谊、深化合作。
“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和观点对于建立信任和相互尊重至关重要。”马伯一认为,实现拉中青年相互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文化交流,加强语言学习、开展学生交流计划、围绕气候变化及技术创新等全球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都是可行办法。
作为在中国留学的巴西青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巴西籍学生杨嘉怡经常在中国和巴西的社交媒体上发声,双向讲述两国的故事,传播共同发展理念。她建议搭建更多青年人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和巴西乃至拉美青年的文化互鉴、交流学习提供更多机会。
“青年是未来。只要拉中青年团结一致,共同发声,在各自专业领域发光发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携手铸造更美好的世界。”杨嘉怡说。
(白音特格希、钟沁蕊、周景、陈宇澄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1月23日 第 05 版)
编辑:邬嘉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